今年2月,美国总统特朗普与印度总理莫迪在白宫展开了一场亲密的握手与拥抱,仿佛两人是无话不谈的兄弟。美国媒体纷纷称这一场景为“印美关系的蜜月期”,并把两国间的合作称作“21世纪最重要的战略伙伴关系”。然而,仅仅过了短短六个月,局面却急转直下,莫迪被特朗普一口气斥为“白眼狼”,而两国的关系也瞬间跌入冰点。
美国试图将印度纳入自己的战略轨道,成为其忠诚的“盟友”,但印度却选择了一条充满自主性的道路,特别是在经济合作方面。印度与俄罗斯达成了一项价值500亿美元的石油交易,这显然不符合美国的利益布局。两国的博弈进入了针尖对麦芒的阶段——一个要求无条件忠诚,另一个坚持独立自主。
印度如今是全球第三大经济体目标的坚定追求者,背后是其庞大的经济体量:GDP已达到3.85万亿美元。尽管如此,印度要想在大国博弈中稳占一席之地,显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毕竟,这场冲突并非一场简单的贸易争端,而是对全球话语权的争夺。
回顾两国关系的起伏,最为震撼的是莫迪与特朗普之间的关系变化。今年2月,白宫东厅还充满着温馨与友好的气氛,但仅仅半年之后,特朗普政府便突然宣布对印度商品加征高额关税,最高达到50%。特朗普在社会化媒体上公然讽刺印度是“死亡经济体”,甚至说自己根本不在乎印度与俄罗斯一起陷入经济困境。这些言辞无疑对印度构成了极大的侮辱。
面对美国的威胁,莫迪展现出了强硬的回应态度。他在国内发出了“全球局势不稳,各国应当保护自身经济利益”的呼声,暗示美国不应低估印度的经济能力。他还进一步呼吁国内各政党放下分歧,团结支持印度经济复兴,特别强调“本土制造”的战略。
莫迪的反击不仅仅体现在言辞上,更是在经济方面展开了对美国的反击。在特朗普政府要求印度降低关税、扩大对美投资以及购买美国能源的条件下,印度坚决表示拒绝,甚至准备反击美国的杏仁、苹果等产品。这种姿态,也显示了印度在面对压力时所展现的战略自主性。
然而,令特朗普怒不可遏的,莫过于印度在石油交易上的选择。自乌克兰冲突爆发以来,印度从俄罗斯的石油进口量飞速增加,从每日日进口不到10万桶,猛增至180万桶。俄罗斯成为印度最大的石油供应国,甚至超过了伊拉克、沙特和阿联酋。这一变化让美国感到愤怒,因为印度不但购买了便宜的俄罗斯原油,还通过精炼后出口到欧洲和美国等国。换句话说,印度在国际制裁的空隙中获取了经济利益。
美印关系的裂痕并不止于石油。在军事采购领域,印度更是逐渐增加了对俄罗斯武器的采购比例,相比之下,美国的武器占比慢慢的变少。美方一直投入巨额资源拉拢印度,却始终未能获得印度明确的忠诚态度。
但印度的决心并不绝对没基础。尽管面临巨大的国际压力和挑战,印度依然坚持走自己的路,不断推进经济自立和发展计划。莫迪曾提出印度制造2.0计划,目标是到2030年将制造业占GDP的比例提升至25%。不过,印度制造业占比目前仅为13%,这一目标虽然雄心勃勃,却面临着许多现实障碍。
然而,即便如此,印度的潜力依然不可以小看。哈佛大学的有经验的人指出,印度的战略自主性和在全球舞台上的独立性,正反映了“新兴大国”与“旧霸权”之间的结构性矛盾。这种矛盾不仅体现在美印之间,也体现在全世界内,慢慢的变多的中等强国开始挑战国际秩序。
即便面临着如此多的困难,印度仍有诸多有利条件支持其实现“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目标。比如,人口红利和年轻劳动力优势,以及在IT产业等服务业领域的稳步增长。这一些因素有几率会成为印度向前发展的强大引擎。然而,印度的基础设施薄弱、社会问题复杂,以及官僚主义等制度性障碍依然是其面临的巨大挑战。
总体来看,印度的经济路径并非一帆风顺,历史上中国也曾经历过类似的困境。而如今的印度,能否像中国那样,凭借其特有的模式克服这些障碍,走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仍需拭目以待。
产品介绍
上一篇:16话想进来的线话想进来的线
下一篇:问政列表 - 问政四川—四川第一网络理政平台